文 | 杨万里
从不被朋友看好创业到打造出千亿市值上市公司,从放弃百万年薪到身价过亿,朱兴明带领汇川技术创业达20余年。
汇川技术以变频器业务起家,历经20年发展,已成为国内工控行业领军企业,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:通用自动化、新能源汽车、智慧电梯、轨道交通。
2022年度,汇川技术净利规模突破40亿元关口;2023年度,营收规模突破300亿元关口。在业绩支撑下,汇川技术受资金追捧成为一只大牛股,自2010年上市至今累计股价上涨超过96倍。
亮眼成绩单背后,是朱兴明和汇川技术的“偏执精神”。
朱兴明理解的“偏执狂”有4个特征:起心动念好;对事,料事如神;对人,虽然孤僻但是反从众,从来和大家想得不一样;对物,精益求精。朱兴明认为,只有这种人才能捅破天、扎透地。
在大风大浪中,“偏执狂”笃信,只有爱拼才会赢。
2001年,华为调整了部分业务,这犹如蝴蝶煽动了翅膀,引发连锁反应,影响了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的事业。那一年,原华为高管朱兴明摇身一变成为了外企管理者。
进入外企工作是当时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,朱兴明却没有沉浸在舒适区。经历深度思考后,他带领一众华为电气部门前员工独立创业。
“偏执”的朱兴明,想要拼一把。
2003年初,朱兴明告诉德国友人他要回国创业,外国友人的第一反应是“Incredible”(惊人的),拿着几百万年薪为何要创业?
朱兴明讲了三句话--“中国有土壤”、“中国有需要”、“资源有保证”。
事实上,36岁的朱兴明选择创业是冒有风险的。作为初出茅庐的创业新手,无论之前多么辉煌,现在一切从0开始。
200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,一位老友在湖畔语重心长地“提醒”朱兴明:
“朱总,我觉得你很难成事。你带领的18个人的创始团队如何走长远,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!”
一边是外国友人的不理解,另一边是朋友的打击,已过而立之年、奔向不惑之年的朱兴明,没有退缩。
朱兴明展现了一股“偏执”劲儿:自信中夹带不服气。朱兴明坚定地选择创业,坚信自己能做好事。按朱兴明当时的话说,“我就不信团队带不起来”。
多年以后,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,朱兴明和创业团队都已实现:2010年9月份,汇川技术登陆创业板,成功上市。截至目前,汇川技术已成长为市值超过1600亿的龙头公司。
成功的花,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,然而当初她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这段话适用于朱兴明。
汇川技术成立之初被老东家起诉,没过几年又面临卖不卖公司的艰难抉择,上市后相继发生组织变革危机、管理信任危机、变革危机,等等。
如今,朱兴明连续被福布斯中国评为中国最佳CEO。在朱兴明光的带领下,汇川技术也有一股“偏执”劲儿。
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,汇川技术也不例外。在一次次大浪淘沙中,汇川技术靠“偏执”一次次突围。
2016年,突破300亿市值的汇川技术开始“以大搏更大”--选择进军汽车行业。正是因为这个选择,导致该公司业绩短期承压。2019年,汇川技术的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18.42%。
朱兴明曾回忆道,当汇川技术进入汽车领域并遭遇利润下滑时,一位资本市场的朋友在南山公园里“威胁”说:“老朱,如果你再这么干,我就抛售汇川的股票”。
汇川技术管理层没有被吓到,选择“偏执”,汇川技术没有放弃汽车业务。在2019年的公司年会上,朱兴明坚定地对团队成员说:“只要汇川不被ST,就一定将汽车业务干到底!”
近年来,汇川技术布局了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等业务,主要为新能源乘用车、新能源商用车(包括新能源客车与新能源物流车)提供低成本、高品质的综合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。
2023年,汇川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销售收入为94亿元,同比增长超80%,同期该业务首次实现盈利。2024年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营收实现100%的增长。
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星辰大海,汇川技术早已意识到--只有大行业才能造就大企业。目前,新能源汽车业已成为汇川技术的三个支柱业务之一。在国内,汇川技术的目标是从第一达到绝对第一,至少要达到50%的市场份额。此外,汇川技术正在向世界突围。
展望未来,汇川技术拟壮大第四大支柱。
一方面,汇川技术已布局工业机器人业务,朱兴明认为未来智能制造的核心产品是工业机器人。另一方面,汇川技术向世界突围,通过“行业线出海”与“借船出海”的策略,将部分优势产品与解决方案向海外延展。2024年上半年,海外市场带来的营收为9.469亿元,占比为5.85%。
进一步看,汇川技术正在培育潜力产品,布局了气动、数字化、视觉、传感器、CNC、精密机械等产品。
朱兴明曾画出汇川技术的突围路线图,总结了“看清趋势,顺势而为”等突围之道。汇川技术近年在布局或拓展的业务及海外市场,一次次地去主动突围。
风浪越大,鱼儿越贵。汇川技术乘风破浪去“捕鱼”,满载而归或在未来的某一天。